工商時報【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前財政部長顏慶章出席臺灣大學財務金融論壇,談如何提升台灣金融業競爭力。他說,自己擔任財政部長時就認為,財政部應有3大工作作法,1是要以服務取向替代管制取向、2是要營造有利企業競爭優勢的發展環境、3是提升行政效率,並與企業發展合作夥伴關係。
若看現在台灣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最大問題在於國內金融產業沒有辦法透過市場機能,產生金融整併。
以台灣金融業來看,分成3大區塊,包含銀行、保險、證券。從市場集中度,證券、保險,絕大多部分屬於非官股公司、非官股可掌控的公司,一部分是金控底下的子公司。在卸任元大金控董事長前,元大證券、寶來證券,兩家百分百私有的證券體系完成自主性合併就是證券的合併案例,保險的壽險、產險,現在台灣的市場集中度很高。
因此整體來看,市場機能的合併,最大障礙是銀行區塊,外界經常說台灣的銀行家數過多,雖有金融機構合併法,可是到現在,有點停頓在十字路口,不知道下一階段的發展。
現在來看市場上的銀行,有政府股權100%持有,或是政府股權低於50%的,但從市場機能整併,要董事會支持合併案才能有後續的討論,從這樣的基礎,100%國家持有的臺灣銀行、土地銀行,加上表面上民營化,但政府可以掌控董事會的銀行,如第一銀行、兆豐商銀、華南銀行,若把這兩類加起來,政府可以掌控、完全控制的銀行,就佔國銀全體的放款市占率略超過50%。
也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屬於政府可以控制的銀行,因此如何讓金融機構擴大,如何擴大規模經濟,坦白說,政府若沒有一個正確的思考,動能產生不出來,也無法促成政府決策動力,回去想說,政府決策的動能、壓力在哪裡?
私有化,各國政府做了很多工程,但台灣的私有化跟全世界國家完全不一樣,其他國家私有化,是國家擁有的企業百分百轉到民間,絕對沒有想說是圖利財團,是藉由合理的市場機制、合理價格、程序透明,這是其他國家追求的,但是台灣最近10年完全停頓,台灣這狀況不單單出現在金融產業,也出現在非金融機構。
之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應邀來台演講,與院長見面,對於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談到政府效能時,給台灣很高的評價表示感謝,但他也問台灣很多法律上是民營公司,但政府可以掌控董事會席次,若與全世界比較,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最可能發揮市場機能的境界?他也無法回答這問題。
放眼世界上宣稱自由經濟的國家,就是讓市場機能充分發揮,就是政府做紀律的規範,而不是同時是經營參與者、又是紀律的規範者。
政府應該要讓市場機能充分發揮,並建立有誘因、有意願的環境,形成併購的機會,政府做好紀律的規範者,要看好公司治理,並要求董事要做到對股東忠實的責任。
此外,政府應該要有差異化的管理,好的要有合理獎賞、不好的要盯緊,讓市場產生競爭的效能,並保障可以運行,且合理要求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政府不適合進入市場,變成經營參與者。
他也坦白講,若沒有充分了解,金融業再過10年,這些舊有資料拿出來都還可以再說,因為都沒有任何調整。
他說沒有台灣特色的金融產業如何自我定位,不光是兩岸的競爭,而是台灣金融產業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如花旗集團、星展銀行、匯豐集團相繼進入台灣,買下當時的金融機構,現在變成很亮麗的金融經營者,就是因為有全球網絡。
反觀台灣,號稱自由經濟,表面民營化,卻是政府掌控董事會、政府掌控控制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