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連習第二次會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習李體制下大陸對台政策與工作的主軸路線,已然清楚浮現,要點有二:其一,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中框架,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其二、凸顯「兩岸一家親」訴求。而在另一方面,近日大陸拋出馬習會不必在APEC場合,而可以在第三地的訊息,這樣的測試性訊息風向球與前述大陸對台主軸路線的關連性為何,是否相符相連,值得關注。馬習會舉行的場合與模式,將可做為檢驗大陸對台主軸路線的關鍵指標。
兩岸從二○○八年以來所開展出的和平發展關係模式,主要意義在於:將兩岸的和解融入兩岸關係秩序的重建中。二○○八年以來,兩會十次會談,簽署二十一個協議,一方面代表兩岸關係的和解,另一方面代表兩岸關係秩序的不斷重建。兩岸和解不能只靠話語訴求,而必須靠著秩序的重建,讓兩岸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利害與共,休戚相關。
從上世紀五○年代以來,兩岸關係歷經熱戰冷戰以至於和解,其格局的變換發展,相當程度是在國際強權政治框架下進行,深受國際及區域熱戰與冷戰格局的影響。這樣的歷史情境的形成,與日本侵略中國及戰後國共內戰導致兩岸積弱不堪,無力也無法參與戰後東亞及國際秩序的制定與重建有關。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開始嘗試自行和解,但因為內外在因素的制約,二○○八年以後,兩岸才真正能夠通過九二共識,開展和解的工程,其中尤以ECFA及其後連接通過兩會十次會談及二十一個協議的簽署逐步完善發展。
兩岸和解與秩序重建結合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對於東亞及國際和平穩定產生一定程度的促進與示範作用;另一方面,也很微妙的成為兩岸共同啟動參與區域秩序重建工程的基礎。兩岸一家親訴求的提出,意謂著大陸有意推動兩岸和解的深化發展,不過,這絕不能只靠一些所謂瞭解台灣人民心聲等相關的軟性話語;兩岸一家親不能只是用講的,而是重在實踐。
兩岸深度和解的開展,一方面必須進行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則必須厚植兩岸人民的情感。兩方面相互關連,頂層設計的合情合理建構,不只攸關兩岸和解秩序的推展,還會牽動兩岸人民情感發展。而頂層設計的邏輯是,必須將堅持九二共識做為最優位前提,然後以此為基礎,維護或確立一中框架或架構。最重要的是,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中框架或架構的最佳最合情合理的實踐場域是國際場合,而APEC峰會是其中最適合實踐的場合。
APEC峰會的舉行早已將兩岸因素納入考慮,因此它並不是一般的國際場合,而是打上兩岸烙印的國際場合,具有導入兩岸元素的機制與能量。兩岸可以通過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一中框架或架構的宣示,讓兩岸領導人共同參與APEC峰會,實現馬習會。能夠做到這樣,所謂兩岸一家親,才不會只流於口號,而是具體的實踐。
期望大陸能多發揮辯證思考的能量,為兩岸和平發展大局著想,不管是從維護兩岸頂層設計或厚植兩岸人民情感,馬習會最佳場合是在北京APEC峰會,而不是或不必要在第三地。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