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瑋/警察大學教授兼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
日前砂石車衝撞總統府事件,引發元首安全與總統府保護是否完善之疑慮。「強化總統府周邊管制阻絕措施」專案會議後,宣布試行分時段、分路段交通管制等作法,卻導致有損國際形象、民眾不便、且不能有效等抨擊。
揆諸世界各國,元首安全與作為國家安定象徵之總統府,均是所在地政府首長與國內情治部門視為維安保護之最高層級,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妥協空間。
如何謀取安全與便利的平衡,應是目前努力的重點。實體安全維護一般是從「層級防衛」的角度進行設計,從外到內的防衛層級越多則越安全,但卻有不能更新、不全然有效、不符成本效益、不能符合方便期待等缺點,致最終常在行政資源與公眾利益的壓力下被迫減化部署,但也造成既有弱點無法強化之危險。因而,在進行層級防衛部署之前,若能先進行建築物之可能威脅、弱點與衝擊之「整體評估」,而不是基於亡羊補牢的「個案式」處理,或許較能獲得更大的支持。
府方指出管制措施的試行,是考量元首維安、減低民眾交通衝擊、警力負荷等因素的結果。然而令人擔心的,就是對於最重要的含人、物等在內的基本威脅來源、本質與最新的發展趨勢是否已討論得夠細緻,否則就有可能陷入無效應對而不自知;且「案例導向」的窠臼思考,致自認為傳統執法與防護作為足以因應,但卻可能忽略各種「創新」的攻擊手段,致投入的資源浪費或不足、且疲於奔命的防衛卻不能阻止。
含總統府在內之實體安全維護設計,必須基於威脅的動態發展與犯罪之可能隨機特性,且應定期評估。基本上之防衛思考,從攻擊面向言,就是如何強化現有之可被攻擊弱點,但僅就外觀與位置言,例如均在市區之美國白宮與英國白金漢宮之周圍安全環境設計,有兼顧美化作用之草地但亦有高聳鐵柵欄及全天候執勤之制服和便衣維安人員;就監視面向言,如何輔助最新科技設備、強化維安人員之專業反制能力與警務模式的更新等,實亦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交通管制」雖亦是安全維護的必要選項之一,但其前提應是評估的威脅層級升高,情報來源顯示已有可信的威脅且隨時可能發生。因此,除管制外,必要時甚至要擴大區域封鎖;但同時亦要有解除這些特殊措施的標準設定,而不能藉安全之名的無限上綱。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勵全民共同參與,亦即多留意、多反映,如此花不多的資源,卻得到最大安全保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