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
2013年,余額寶為基金行業展示了互聯網的魅力,有沒有和互聯網大佬有深度合作成為決定基金公司年終規模的必備因素。在這場不惜代價的觸網競賽中,除了“一哥”華夏基金保住了龍頭地位,其他基金公司都只能眼睜睜看天弘基金逆襲成為行業“老二”。2013年,只是資管理行業再造的開始,2014年,天弘基金的引路人、阿里的祖國明“亮點在移動端”,郭樹強“天弘基金將會全面互聯網化”,基金業已經無法改變被互聯網改變的命運。(編輯 周斌 簡俊東)
2013年規模排名大戰拉下帷幕。
歷年的規模大戰中,貨幣基金主沉浮。2013年亦是如此,不同的是,2013年的規模大戰,因為互聯網的參與,有了更多的意外和驚喜。
意料之中的是,余額寶規模超1800億,助天弘基金躍居第二大基金公司。然而,也有基金公司在最後關頭,出現了巨額贖回,出現無法應對實時贖回的尷尬景象。
銀行系最愛使用的招數——拿貨幣基金衝量在今年亦有上演,不同的是,有銀行系基金選擇主動“休戰”。
電商製造“意外”
2013年12月30日,距離年底收官僅剩一個交易日。各家基金公司沖規模大戰正在酣暢淋漓地進行,但是意外發生了。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某家基金公司直銷平台上的貨幣基金遭遇了大額贖回,以至於當日持有人實時贖回失敗的情形。
該基金公司客服人員當日告訴記者,因為贖回額度突然大增,以至於基金公司准備的現金不足以應付贖回,所以30日只能選擇普通贖回,第二天贖回資金到賬。
最後關頭是衝量的時刻,突來的危機讓該基金公司措手不及。該基金公司的總規模排名較三季度,下降了三個名次。
互聯網金融浪潮之下,互聯網金融主宰基金行業的規模排名格局。
2013年基金公司的規模大戰上句號。華夏基金仍佔據老大哥的位置,緊隨其后的是天弘基金,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中銀基金、廣發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博時基金、華安基金。
前10中,大多是電商能力在業內屬一流者。天弘基金公司靠國內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天弘增利寶上位。從2012年的40名開外,一路過關斬將,追至第2。數據顯示天弘基金公司規模共計1943.62億元,其中對接余額寶的天弘增利寶貢獻了1853億元。
華夏現金增利寶規模437億元,2013年10月28日起該基金增加了華夏現金增利的E類基金份額類別。E類份額通過電子交易平台辦理申購、贖回業務,該基金的電子交易平台包括了百度。此前記者了解到,百度給華夏現金增利帶來了數十億的資規模。
2013年10月,嘉實基金開通移動客戶端“活期寶”,12月18日,嘉實活期寶成立,專門針對網上直銷系統,截至12月31日,嘉實活期寶規模為3.42億元。接近年底時的2013年12月24日,嘉實1個月理財E成立,首發吸金30億元,此基金品是通過百度引流發售。
記者了解到,易方達基金網站直銷平台帶來的規模同樣可觀,大約80億元;南方基金的貨幣直銷亦是業內領先。
2013年12月初,對接廣發直銷系統的廣發現金寶成立,截至四季度末規模約60億元。
匯添富電商能力在業內屈指可數,今年規模排名位居第十三位,較2012年提高了兩個名次。
2013年年底,匯添富基金旗下的第二隻純電商貨幣基金全額寶首發30個小時,圈錢大約6億元。2013年9月份成立的匯添富現金寶,是匯添富首只純電商貨幣基金,通過匯添富基金的網上直銷渠道,該基金品四季度末規模增加至118億元。建信基金緊隨匯添富基金后,距離匯添富規模差78億元,如若匯添富沒有兩隻純電商貨幣基金,那麼匯添富將被建信基金反超。
2013年,電商尚未發力、並且是非銀行系的博時基金,年底被擠出5名之外,以1057億的規模位居第九位,這是歷年來,博時基金排名最靠后的一次。
銀行系沖規模態度迥異
前十大基金公司中,不乏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身影。
中銀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在前十大中佔據兩個席位,分別位居第六位、第八位。兩家基金公司均屬於銀行系基金公司,大股東分別為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但兩者四季度“衝刺”路數截然不同。
四季度之前,中銀基金錶現平平,截至2013年三季度,中銀基金規模總計733億元,排名第十四位。甫入四季度,中銀基金開始發力。
中銀基金先后發行三隻品,中銀惠利純債於11月初成立;中銀中高等級債券基金12月初成立;已經銷聲匿跡多時的短期理財品亦再次出動,中銀理財21天於12月19日成立。三隻基金共計貢獻規模231億元。
除此之外,中銀理財7天B、中銀理財60天B兩隻基金四季度規模分別增長70億左右,中銀理財14天B則增肥超過50億元。
於是,中銀基金從三季度末的十名開外的排名,火速成長為第六大基金公司,四季度末,中銀基金資管理規模為1217億。
迴首2012年年底規模大戰,中銀基金採取的決戰手法類似,中銀理財60天、中銀純債、中銀理財7天三隻基金於四季度成立,並帶來增量資金119億元。此外,其他的貨幣基金諸如中銀理財14天B、中銀貨幣基金分別大肆增長超百億。最終,中銀基金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從2012年三季度末的排名第十四位躍居第八位,成功躍進前十名。
然而遺憾的是,好景不長,中銀基金管理的千億資在2013年年中,僅剩下584億元,資縮水近半。
同為銀行系的基金公司農銀匯理同樣在四季度實現了“躍進”。農銀匯理14天理財基金於12月18日成立,首發規模超過51億元。四季度農銀匯理規模比三季度共計增長165億元,貢獻者除了新發短期理財品外,107億元的增量資金來自於農銀匯理貨幣基金。
最終,農銀匯理的排名由三季度末的第38名,躍升至第26名。
雖同為銀行系,但工銀瑞信和上述兩家基金公司相反,四季度排名不進反退。工銀瑞信2013年年度排名從三季度的第五名滑落至第八名,這對於銀行系基金來,非常罕見。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四季度,工銀瑞信旗下不少短期理財品的規模紛紛瘦身。工銀瑞信7天理財A、工銀瑞信14天理財A、工銀瑞信14天理財B、工銀瑞信7天理財B共計縮水110億。與之同時,工銀瑞信貨幣基金四季度規模僅增加8.5億元。而2012年四季度,工銀瑞信貨幣基金大肆增長70億。
工銀瑞信如此逆勢而行,無論是和同行相比,抑或是和往年相比,都有違常規。
有業內人士如是分析,對基金公司來年底沖規模“勞民傷財”。粉飾規模固然可以給股東更好的一個交代,但今年年底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基金公司要為短暫的排名付出的千分之二左右,甚至更高的佣金。幫忙資金像洪水般湧來退去,本身也不利於基金經理的操作。(編輯 周斌 簡俊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