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後一場電商促銷節“雙十二”落下帷幕不久,《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與“雙十一”相比,“雙十二”顯得冷清得多。根據網宿科技(行情,問診)云分發平臺的統計數據顯
2013年最後一場電商促銷節“雙十二”落下帷幕不久,《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與“雙十一”相比,“雙十二”顯得冷清得多。根據網宿科技(行情,問診)云分發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雙十二”當天,網宿科技云分發平臺上,電商網站頁面日訪問尖峰帶寬超過300G,為“雙十一”當天尖峰帶寬的50%左右。此外,各路媒體對“雙十二”的關注也大幅下降。
綜觀2013年的電商大戰,除了“雙十一”這場年度性的電商狂歡節之外,熱度明顯比去年降了許多。業內觀點指出,2013年電商價格戰的“冷”與2012年的“熱”之間的急轉擋,緣於背后深層次的電商生態的急速轉身。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雙十二”銷售遇“冷”是正常的,這也是電商創造節日借勢大銷的不良后果之一。兩個節日相差甚近,並且多數電商過於側重“雙十一”,造成消費者集中於“雙十一”消費,進而對平日及“雙十二”消費形成擠壓。“與此同時,創造節日會使消費者集中購買大量商品,對於商家或者平臺的處理資訊能力、物流等均是考驗,一旦處理不好,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
強勢造節
近年來,各大商家人為造節的能力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除開“雙十一”、“雙十二”之外。第一個引起關注的便是今年的1月4日,眾多電商以“示愛”為名發起了促銷大戰。據報導,國美在當日打出了“愛瘋搶”宣傳語,以iPhone5為噱頭,推出全場滿返贈券活動;亞馬遜網站為了抓住年輕人心理,推出“愛你一生一世珠寶秒殺”專題;當當網則推出一系列愛情題材圖書,將售價定為頗有意味的13.14元。隨后,在“5·20”、等日子,淘寶、京東、當當等電商都輪番推出了促銷活動。其間,更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節日來湊熱鬧。
目前,除元旦、春節、五一、十一外,連重陽節、三八婦女節等諸多節日成為各類商家的營銷重點,再加上商場自己推出的周年慶、會員日等,“節日營銷”貫穿整年。可以說,在過去的一年,各種“造節”活動給電商帶來了極大的收益。
雙十二遇冷
然而緊跟著“雙十一”的“雙十二”卻遭遇冷遇。《國際金融報》記者從相關商家處了解到,“雙十二”受歡迎程度明顯下降。
多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雙十二”的消費熱情明顯下降。“該買的雙十一都買了,雙十二就沒有什么想買的東西。”白領王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而現在的打折力度也沒有更具吸引力。
在薛勝文看來,電商借助雙十一、雙十二拉動消費的模式與線下渠道借助店慶拉動消費的模式並無本質區別,只是電商根據其主流消費群體的心理等因素創造了兩個節日。電商創造節日對於拉動自身銷售額、進一步擴大知名度無疑是有利的,甚至引爆的消費者購物欲望也將惠及線下渠道。
業內觀點認為,在如此短時間內推出密集的網絡促銷,必然讓人有審美疲勞。“雙十一”全民網絡大采購,已經暴露出偽低價、明折扣暗調價、物流服務大爆倉等一系列矛盾。與此同時,輿論和消費者對價格戰的審美疲勞,導致價格戰的邊際效應遞減加速,共同導致2013年價格戰的冷卻。
電商們的熱轉身
有專家表示,如果在網絡促銷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各大電商,不從表面繁榮中看到隱藏的危機,那么電商行業如今的繁榮期也會走向衰落。
資料顯示,2012年的電商界,核心的目標就是“圈地”和激烈的“價格戰”。進入2013年,過度的價格戰顯然難以長期維持,因為網絡購物中的貨物的主要來源依然是實體供貨商。因此,如果網絡促銷陷入帶有欺詐性質的偽促銷事件,網絡產品在不斷增多的投訴中成為“低價低質”的代名詞。
“所以,電商改革必須要從網絡信用著手,要進一步對商品質量、賣家準入門檻進行規制,同時電商自身也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應當更多與下游的中小賣家建立共贏關係。政府也需要發揮無形的手的監管作用。”
所以,在2013年整體價格戰冷卻的背后,則是電商的熱轉身,這在電商江湖的幾位大佬身上體現得極為明顯。
面對今年“雙十一”時天貓網購成交額創下的350.19億元驚人數據,馬云的回應是“不關心數字”。行業分析師認為,在傳統電商模式已死的壓力倒逼下,350.19億元的成交額數據,確實已經不是馬云最關心的事。他最關心的是轉型——阿里系電商的移動化、社交化轉型。騰訊系的馬化騰,則推動旗下電商業務在微信的助推下耐心地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由此可見,2013年的電商江湖,表象上繁榮中帶著平靜,但冰山下則在演義著一場重構式的轉身大戲。這場大戲,有可能在2014年將電商江湖卷入又一場大戰。